
金秋十月,北京土地市場再掀熱潮
10月16日,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正式發布2025年第八輪擬供應商品住宅用地清單。這一次,共推出9宗地塊,土地面積約44公頃,總建筑規模約103萬平方米。雖然已是年內第八輪供地,但熱度不減,釋放出明確的市場信心信號。
要知道,這可不是隨便劃出來的地。官方明確表示,本輪所有地塊均位于“市場需求突出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較完善的區域”。換句話說,政府在精準“投喂”優質資源,只為匹配真正有實力、有眼光的開發商。
你是不是也好奇:這些地塊到底藏在哪?值不值得期待?別急,我們這就帶你一探究竟。
中心城區VS平原多點:供地結構藏著城市野心
本輪9宗地中,3宗位于中心城區,6宗分布于副中心及平原多點地區。具體來看:海淀區1宗、豐臺區2宗;通州、昌平(2宗)、順義、大興、經開區各1宗。
這種“3+6”的布局,絕非偶然。它精準呼應了北京2025年供地計劃的核心邏輯——“優先保障軌道站點周邊及城中村改造資金平衡商品住宅用地供應”。
比如,海淀區上地街道的新地塊,緊鄰地鐵13號線與昌平線換乘站清河站,周邊有萬象匯、積水潭醫院新院區等成熟配套。而豐臺花鄉地塊則靠近房山線花鄉東橋站,步行可達天壇醫院,妥妥的“地鐵+醫療+商業”黃金三角。
再看大興西紅門地塊,位于四環至五環之間,鄰近規劃中的地鐵19號線二期西紅門東站,周邊薈聚、山姆會員店、生態公園環繞。這哪是賣地?分明是在賣一種“未來生活方式”。

“好房子”不是口號,而是真刀真槍的變革
如果你以為北京只是在賣地,那就太小看這場變革了。2025年供地計劃中反復強調一個關鍵詞——“好房子”試點。
什么是“好房子”?不是簡單地刷個外立面,而是從底層標準重構居住體驗。據房企人士透露,新規下,陽臺、設備間等“灰空間”不再計入產權面積,層高可提升至3.3米左右,得房率普遍達到120%至130%,部分項目甚至達到150%至160%。
想象一下:同樣100平方米的建面,過去實際使用可能只有70多平方米,現在能拿到130平方米甚至更多!這不僅是數字變化,更是對“空間浪費”的徹底清算。
而本輪推出的9宗地,正是“好房子”落地的試驗田。政府明確要求提升住房品質,意味著未來在這9塊地上建的房子,很可能成為北京新一代住宅的樣板。
土地市場的“冰與火”:核心區搶破頭,邊緣區無人問津
回顧2025年前三季度,北京土地市場早已顯現出強烈分化。一季度11宗涉宅用地中,海淀朱房村、樹村等地塊溢價率高達10%至28%,樹村地塊更是刷新北京單價地王紀錄。
但與此同時,豐臺、大興、昌平、順義的非熱門地塊,64%都是底價成交。冰火兩重天,說的就是這種局面。
而10月這輪供地,顯然延續了“聚焦核心”的策略。9宗地無一例外,全部落在配套成熟或規劃能級高的區域。政府不再“廣撒網”,而是“精準滴灌”——把好地留給能做出好產品的房企。
這也解釋了為何年初海淀兩宗地能拍出181.9億元天價,競價輪次超400輪。開發商們不是不拿地,而是只拿“值得拿”的地。
開發商在賭什么?其實是賭北京的未來
你可能會問:現在樓市還在調整,開發商為何還敢高價拿地?
答案很簡單:他們賭的是北京的長期價值。2024年,北京土地成交金額高達1758.7億元。這說明,頂級城市的核心資產,永遠是資金的“避風港”。
而2025年,北京住宅用地供應總量控制在955至1015公頃,比2024年減少45至105公頃。其中商品住宅用地首次采用“彈性指標”(240至300公頃),保障房用地則增加15公頃至475公頃。
這意味著什么?新房供應將更加稀缺,尤其是高品質商品住宅。誰能在“好房子”賽道上率先突圍,誰就掌握了未來5至10年的定價權。
所以,10月這9宗地,不只是土地,更是入場券。拿到它,就等于拿到了參與北京下一輪城市升級的資格。
普通購房者該如何應對?
看到這里,你可能既興奮又焦慮:地價漲了,房價會不會跟著漲?“好房子”聽起來很美,但買得起嗎?
先別慌。政府推動“好房子”,本意是提升居住品質,而非推高總價。得房率提升意味著同樣預算能買到更大實用面積,層高增加則帶來更好的居住體驗。
更重要的是,本輪供地強調“以需定供”,說明政府在主動調節供需關系,避免庫存積壓。對于剛需和改善型買家來說,未來市場將更健康、產品更優質。
建議你重點關注兩類地塊:一是地鐵TOD項目(如上地、西紅門),二是城中村改造配套住宅(如豐臺花鄉、張郭莊)。這些區域既有政策紅利,又有真實居住需求支撐。
結語:北京的土地,正在講一個新故事
2025年10月的這9宗地,看似只是例行供地,實則暗藏玄機。它們是“好房子”政策的落地載體,是“站城融合”理念的空間實踐,更是北京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關鍵一步。
未來的北京樓市,不再是“蓋得多就賣得好”,而是“做得好才賣得動”。土地市場的分化,終將傳導至產品端,倒逼整個行業升級。







樓盤點評
寫評論